台灣英語教育的問題

台灣今天的國民教育,已經出現嚴重的貧富差距;尤其是關係到下一代未來競爭力的英語教育上,往往看見高收入家庭的小孩比低收入家庭的小孩,更有機會把英語學好。原因很簡單,教育分為校內及校外兩種方式,城市的學童與享有較好的校內教育資源,家庭經濟好的學童享有較好的校外教育資源,把這兩項因素合在一起,不難理解,為什麼國小的學童,有些已經可以用流利的英語跟外國人溝通,有些卻是連ABC,26個英文字母都無法一口氣唸完,當你把這兩種英語程度的國小畢業生,放在同一個國中班級裡,我相信絕大多數的英語教師面對這樣的學生組合,最後都只能採取一種教法,那就是按照規定的進度來教,因為不可以能力分班,也不會進行個別輔導,結果就是,跟不上進度的學生,就只能承受一次又一次的上課聽不懂以及考試不及格的挫折。三年過後,我相信會說出“我不喜歡英文”、“我討厭學習英文”、“我根本用不到英文”應該是很正常的自我保護。國中英文學不好,關鍵在小學。

 

小學英文,沒有理由教不好,因為要學的內容真的很簡單,主要就發音與單字。只是大人們把國小英語搞得更複雜了,因為要讓自己的小孩贏在起跑點,又把國小英語學習的問題往下推向幼兒美語。舉個明顯的例子,都市裡,收入較好的家庭,在小孩四五歲時,就把他們送進有外師的美語幼稚園,一個孩子每月兩萬元起跳,之後是美語中心(從小學到國中),這群小孩的美語會話應該是會學得很好,因為每天有機會跟外師用英語溝通。於是,鄰居的家長一看,覺得也要迎頭趕上,結果又是一個家庭每月投入上萬元加入幼兒英語學習競賽。最後連台灣的教育部都不得不引進外師到特定的小學做短期英語教學。問題是,學英語就要燒錢嗎?一定要外師嗎?

 

或許我們不用要求下一代能說一口流利的英文,但至少要俱備用英文取得資訊的能力,並且能自信的用簡單的英文跟外國人溝通。英文不見得要講得像美國人,才可以跟外國人溝通,因為他們可能是來自日本、韓國、越南、中東、歐洲、或是非洲。家長們願意花大錢讓孩子的英文說得像美國人一樣,那是家長的權利,但所有台灣的學童有權利要求接受一個有效的英語教學過程,讓他們能自信地用簡單的英語來表達、分享、溝通,而不是用考試或測驗來分辨學生的程度差異,然後再把程度差的一群學生推進補救教學系統裡。

我在國外遇見過小留學生,英文講得很流利,但英文閱讀能力就差多了。英語講得流利,不見得在英語閱讀方面可以持續成長 ,因為閱讀能力的提升是源自於正向的學習態度,這也是AAOT英語課程的核心目的。

我知道有些學者對小學生是否應該學習英文,持保留的態度,但如果現在事情已經演變成小學畢業時的英文程度會影響他未來對英語學習的態度的話,這就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了。

也許有些人曾經看到英語補習班的一個廣告詞:「世界上任何一個受過教育的人,如果不懂英文,就等於被剝奪了某種權利。」這句話是前牛津字典主編所講的,我想,他的用意在於強調,英文已經是國際共用的語言,尤其是在學術界跟商業界,不懂英文,資訊分享與溝通談判的權利就被剝奪了。相同地,網路世界裡,英文也是共通的語言,如果不懂英文,對外溝通,甚至取得最新資訊的權力,一樣被剝奪了。這會使弱勢者,更弱勢。譬如說,如果你用”Cancer”去Google,你會得到超過 19億6千萬筆資料,但用”癌症”去Google,你只會拿到 9千7百萬多筆資料,兩個搜尋結果的資料量差了20倍。再舉一個例子,根據今年11月2日網站流量統計,排名前1000萬的網站中,英文網站佔55%,而中文網站只佔1.5%!20年前,不會英語,生活圈受限;今天,不會英語,資訊網受限。

無論你對小學生學習英文的立場是甚麼,你必須承認,它是目前被貧富差距影響最大,也會是對未來貧富差距影響最大的一個基本學科。如果國小英語的教學模式不改變,只是一昧地高喊雙語教育多重要,只想靠教育單位尋求體制內的解法,可能會停留在預算不足這個困境裡,蹉跎歲月。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